河南社会科学

  • 学习“三个代表”精神繁荣发展社会科学

    张放涛

    文章认为,只有那些具有正确的思想倾向、严密的科学性,关注社会进步和人民利益的社会科学才能够转化成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才能够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回顾过去,新时期我国的社科理论界成就显著: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先进的思想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多元化的社会提供了正确的思想导向,保证了中国社会稳定协调发展;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决策参考和对策思路。同时,我们的社科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思想混乱、学风浮躁、理论缺乏创新等。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全球化的冲击,多元化的挑战,社科工作者政治和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当前要贯彻"三个代表"精神,繁荣发展社会科学,就要加强思想建设,加强学风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改进社科工作。

    2000年06期 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3 ]
  • 试论“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渊源

    王喜成,李二梅

    "三个代表"思想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转折,这在一些人思想上存在着模糊认识。文章从理论视角分析、论述了其哲学、理论和实践渊源,认为这一思想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领域,同时又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

    2000年06期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1 ]
  • 新思想 新概括 新发展 新要求——省会理论界“三个代表”理论研讨会综述

    李新年

    河南省社科联召开省会理论界"三个代表"理论研讨会。与会代表认为,"三个代表"的论述具有新的丰富的内涵:独具特色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从新视角对党建要求作了新概括,深化了对坚持党的性质的认识。"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在新形势下的集中反映,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党的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与会代表表示要提高坚持"三个代表"的能力,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精神。

    2000年06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9 ]
  •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综述

    刘怀玉

    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来说,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走过了一个从"误读"到"重读"再到"重建"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首先是经过了一个"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恢复阶段(这项工作主要是在 70年代末到 80年代初进行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第二个阶段发生在整个 80年代,这是一个进一步突破前苏联教科书体系教条束缚,拓展研究视野,创建新的理论体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尝试着突破旧体系建立新体系,所以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可以用"思想突出"、"学术浅入"、"体系草创"、"学派萌生"来概括。到了 90年代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总趋势特点是"建(见)卓(著)于微",即从具体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文本细节入手,著文立说,创建学派,从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有基本概念范畴入手来突破原有条条框框,阐释其当代的意义与价值。从总体上说,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是逐步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体系完整的学科群体,呈现出多元化(虽然并不是十分明确与自觉的)解释态势。

    2000年06期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14 ]
  • 论纪律

    景克宁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看纪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其纪律分别反映了社会制度不同的质,一种新的社会形式总比旧的社会形式的纪律增加了文明程度。纪律与自由是相对的,相辅相成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在一定意义上讲,纪律会产生美。秩序和规则一旦形成,将会产生和谐统一的美。

    2000年06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1 ]
  • 社会科学创新的系统结构问题研究

    耿新建,张志强

    创新在社会科学系统结构上的实现条件是: (1)系统结构要素的特征表现为研究对象上立足社会,研究群体建立流动管理体制,研究课题高起点。( 2)系统结构的功能目标定位于发展新服务,建立新学科,开发新观念,形成新评价。( 3)系统结构的互动关系,包括理论的互动,理论与技术之间的互动,理论与社会的互动,理论与历史的互动。

    2000年06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75 ]
  • 论网络时代与道德教育

    刘济良

    Internet作为一种新文明,它既是一种技术手段,更表现为一种新的文化特征。它对道德教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使以往社会形态中的人际关系受到冲击,悄无声息地改变着青少年的道德认识结构和价值观念。道德教育要适应网络发展,就必须着手构建网络伦理道德,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提高信息过滤技术,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发展环境。

    2000年06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330 ]
  • 法治与民俗文化建设

    陈江风

    法治与民俗文化建设作为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两种手段,二者应该相互依存、互相补益。当前,我们在坚定不移地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同时,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建设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和打好坚实的社会思想基础问题。为此,要首先解决干部的认识问题,并重塑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理想信仰,政府要借鉴历史,紧抓法治与民俗文化建设不放松。

    2000年06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9 ]
  • 债转股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问题

    黄冠华

    债转股工作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改革。债转股虽然一次性地减少了企业的债务负担,但并未消除国有企业高负债率的形成机制。资产管理公司成为企业股东并不能解决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问题,债转股后对企业的约束可能被弱化。债转股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企业明晰产权,为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转换机制提供了新的机遇。

    2000年06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3 ]
  •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看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苏亚菲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来维持的,因而在追求高速度的过程中,资源与浪费、环境的污染、生态系统的破坏就表现得特别突出。而解决此问题则必须把重心放在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与转变上。这正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的主体内容。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处理好经济增长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而结构调整在处理好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加快结构性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是兼顾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此外,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的条件下,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其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效益的增长、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改善,同时也将抑制投资需求的膨胀,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减少和弱化经济的波动。所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着眼点。

    2000年06期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27 ]
  • 消费对商业流通发展的作用

    王惠

    消费无论是在商业流通发展的历史演进中,还是对新兴商业业态的崛起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商业流通要在消费导向型经济时代获得更大发展,则必须适应消费、推动消费 

    2000年06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76 ]
  • 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的影响与挑战

    于奎,冯学勇,常春,张慧文

    全球正步入一个信息网络时代,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将被以数字化的技术革命作基础的全新商业运作系统--电子商务所取代,它必将对传统商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首先,网上交换促进了无形市场的发育,互联网络所担负的无形市场功能将部分取代零售业所担负的有形市场职能,零售商业的功能出现弱化趋势。其次,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生产与消费的直接结合,总体上看,批发商业有进一步萎缩的可能性。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解决了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相适应的矛盾,进而对传统仓储业提出了挑战。再次,在市场由有形转向无形,信息环境极大改善的情况下,企业规模扩张的前提条件发生变化,现代商业企业的规模将有新的发展趋势。

    2000年06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15 ]
  • 浅谈“入世”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李俊梅,应琦

    本文主要分析了入世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将产生的深远影响。其有利影响表现在:引进竞争机制,促进利率市场化,促进金融创新;资本流动自由化加大,外部资金流入增多;有利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扩展海外业务,同时也可以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内竞争力;有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并促进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不利影响表现在:国内市场竞争将更激烈;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鉴于此,我们应当采取相应的对策,如:金融业坚持循序渐进的开放原则;改革和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强化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2000年06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0 ]
  • 农业发展与投入问题的有关思考

    谢洲峰

    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着投入总量严重不足,投入来源结构性断裂,投入主体行为扭曲,政府对农业投入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等问题。为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增长,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形成政府对农业投入是绝对必要的共识;将支持农业发展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任务,确保农业资金投入的增加;建立政府农业投入经营管理体系,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结构;重新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在支农投入上的财权与事权。

    2000年06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9 ]
  • 创建金融安全区的现实途径和方法取向

    韩启东,谢设清,孟琳,郑道俊

    文章根据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现状,指出我国金融业长期以来积聚的大量风险,已危及到经济金融的安全运行,金融安全区建设势在必行,并根据现有经济金融运行基础,分析创建区域性金融安全区的各种有利条件。在分析了创建金融安全区可操作性的现实途径后,文章指出建立安全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构筑金融安全区应该跳出单纯的范畴,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着手。一是建立一个包括金融主体、监管当局和政府三个基本部分构成的较为完善的金融安全运作机制;二是运用金融立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理顺政府、企业和银行的法律关系,运用法律手段防范金融风险;三是加强金融道德风险防范,消除安全区建设中的人为风险因素。

    2000年06期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7 ]
  • 试析区域市场营销

    胡灿东,张志强

    一个整体市场总是由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被分割成若干区域,不同区域的市场,其市场特点、市场容量和市场进入方式都存在着差异。处于不同区域的消费者,受其气候条件、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别的影响,其购买方式、消费方式都也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因此,企业应针对不同的区域市场,采取不同的进入方式和营销策略,从而更好地开拓市场,取得理想的营销效果。

    2000年06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90 ]
  • 农村扶贫攻坚面临的新问题与矛盾

    焦国栋,廖富洲

    当前我国农村扶贫攻坚面临着新的问题和矛盾: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脱贫不易;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使扶贫难度加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贫困地区产生诸多矛盾,影响其发展速度;农产品与农用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影响脱贫步伐;贫困地区人口增长过快与贫困程度加剧的恶性循环,制约着脱贫进程;政府推动型的扶贫方法具有局限性;返贫现象突出,加大了扶贫任务;贫困人口观念落后,缺乏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扶贫脱贫只能是纸上谈兵。

    2000年06期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02 ]
  •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邵东华

    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是指行为人实施的某一不法民事行为,违犯了合同规范和侵权规范,同时具备了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导致了法律上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同时产生进而涉及法律适用问题的一种法律现象。通过中外有关此问题解决办法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新《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虽明确承认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且赋予受害人选择请求权的权利,但仍存在不足,有待完善。

    2000年06期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3 ]
  • 谈《行政复议法》的重大发展与突破

    魏继华

    1999年颁布并实施的《行政复议法》取代了实施多年的行政法规--《行政复议条例》。新《行政复议法》在复议范围、复议管辖和便民方面等一些根本的问题上对原《行政复议条例》作了重大发展与突破,从而为新《行政复议法》的贯彻实施打下了好的基础。

    2000年06期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9 ]
  • 河南公安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米建中,孙振雷

    文章首先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警政法治化的基本命题,并据此展开了对我省公安法制建设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在把握公安工作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我省进一步加快公安法制建设步伐,实现警政法治化的基本途径。

    2000年06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4 ]
  • 修订后的《刑法》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叶森

    修订后的《刑法》在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关于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认识存在争议;犯罪情节规定不具体;渎职犯罪规定出现盲区;"口袋罪"的取消、分解所产生的问题;部分法条规定缺乏概括性,精于具体,失之严密;共同犯罪问题;毒品犯罪问题;单位犯罪问题。

    2000年06期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7 ]
  • 玩忽职守罪客观构成要件探析

    董迎涛

    文章从犯罪客体的概念出发,结合玩忽职守罪的特点,论述了其客体是公务职责的谨慎性、勤勉性和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并对玩忽职守罪的客观方面的表现形式从行为和重大损失的后果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

    2000年06期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35 ]
  • 清初茶马制度论略

    郭孟良

    文章主要依据档案资料对顺治年间的茶马制度进行了论述。唐宋以来,茶马互市作为内地汉族农业区与西北少数民族游牧区之间经济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经历了从兴起到发展的历程,至明代而趋兴盛。然而经过明末的社会动乱,茶产凋敝,册籍荡然,茶缺牧空,商旅裹足。清初统治者出于军事政治需要对茶法、马政极为重视,整顿和恢复茶课制度,严密管理制度,优恤茶商,以济茶运,因时调剂,以应战马之需,从而保证了茶马交易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对清初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0年06期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7 ]
  • 关于教育消费热问题的思考

    冯国有

    通过对形成教育消费热的宏观背景及影响教育消费行为因素的分析,认为教育消费热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对经济策略选择的权宜之计,从居民教育消费的实际承受能力来讲,教育消费热能否持续尚难定论,但至少目前这种过度的消费热是难以持久的。要使我国教育消费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之上,必须采取相关的配套措施,诸如: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预期收入,完善教育消费信贷政策及配套措施,扩大教育消费信贷的范围;改善教育供给体制,提高教育的有效供给;提高教育个人收益率等。

    2000年06期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14 ]
  • 当前教育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其对教育评价的影响

    刘志春

    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评价的目的、内容、标准和所选择的方式、方法等都起着主导作用,正确把握当前教育价值取向的特点,是进行科学的教育评价的前提。当前教育价值的多元性,要求教育必须把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文化的以及人的精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人与社会一体化,实现科技、经济发展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一体化,从一元目标走向多元目标,寻求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的平衡,寻求理性发展与情感发展的平衡。当前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的规律,即教育具有的二重性--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属性和通过受教育者来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社会属性。这两个方面成为教育评价的目的是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反映,也是教育规律所决定的。

    2000年06期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5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237 ]
  • 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程乐意

    文章在论述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理论定位,包括改革的含义、指导思想、目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等,指出了当前进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重点所在。 

    2000年06期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9 ]
  • 新世纪呼唤人文科技人才

    李杰虎

    在目前人才竞争激烈的国际大环境下,我国人才外流的问题提醒我们,当务之急是要抓紧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历史文化教育和熏陶,因为中国缺少的不是一般科技人才,而是具有优秀历史文化修养的高素质的人文科技人才。近一百年来中国在摆脱屈辱和困难、追求幸福和光明且奋力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不经意间竟抛掉了自己太多的历史文化。如何做有高层次人文素质的科技人才,许多可敬的院士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2000年06期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7 ]
  • “三讲”教育与经济发展——项城市以“三讲”教育促经济发展的思考

    王晓然

    "三讲"教育本身是近段以来我党党建活动的重要内容,但"三讲"教育活动本身对经济建设有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呢?项城市的"三讲"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致富思源,富而思进",项城市在开展"三讲"教育活动中,把"三讲"教育与"找准问题,理清思路,开拓创新"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源、思进上下工夫,思出了不足,思出了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思出了动力,思出了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2000年06期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5 ]
  • 社会“推普”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泽龙

    我们的推广普通话工作搞得还不够理想。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有三:( 1)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只认同各自母语方言的深重的心理障碍;这种主观上的障碍的排除主要有赖于宣传教育的广泛性、深入性和持久性。( 2)有志学习普通话的人群中又普遍会遇到顽固的学习障碍;这种操作上的障碍的克服主要有赖于信心、勇气,尤其是适宜的方略。( 3)领导者对"推普"的效应更是主导性、关键性的,这里既有已收到的功效和未尽到的责任,更有尚待发挥的效应和必须践履的思路。

    2000年06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6 ]
  • 论社会科学期刊的科学化管理

    赵森

    文章依据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从四个方面对社会科学期刊的科学化管理进行了探讨:确定经营目标,确立经营模式,确立和拓展目标,确定增加两个效益的途径。

    2000年06期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8 ]
  • 张爱玲创作简论

    王长春

    文章从生活环境角度对现代女作家张爱玲的创作作了简要论述:其小说的异化色彩与散文的苍凉美都与其扑朔迷离的身世和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其作品既表现出自我的全然投入,又保持着超然的对生活的观照态度,其创作以别样的姿态和风格拓宽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领域。

    2000年06期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0 ]
  • 1999年度河南省社科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述评

    杨涌涛

    在 1999年度河南省社科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过程中,大专院校申报数量和获奖数量居多,中青年作者居多,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居多。与往年相比,这一次评奖的优秀成果数量有所增多,质量有所提高;选题较好,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方法先进,新学科增多;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并重;精品力作数量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也存在学科发展不平衡,研究欠深入,成果推广应用渠道不畅等问题。

    2000年06期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