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社会科学

翻译文化与翻译技术专题研究

  • 翻译文化与翻译技术专题研究

    <正>编者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活动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正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而无论是"中译外"还是"外译中",抑或是"笔译"还是"口译",翻译实践活动始终需要翻译理论作为指导。本组专题文章以翻译实践为基础,以跨文化交流为背景探讨了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其中,《翻译中"忠实性原则"的易学透视》一文以传统"易学"为视角,依据我国儒家传统话语来

    2013年10期 v.21;No.138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8 ]
  • “改写者”吴经熊: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播者

    赵颖;

    <正>一、引言吴经熊(1899—1986)作为拥有中西双重文化背景的知识分子,积极主动以"改写"(rewriting)的方式实现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接受。吴经熊是浙江宁波人,在中国传统的生活与价值体系下出生、成长,之后又逐步接触西方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他很早就开始修习《论语》《孟子》等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同时也研读学习英文,后又负笈海外,中英文的娴熟程度不相上下。他深受中国文化熏陶,后来又选择皈依了天主教,对圣经教义有透彻的了解。这一切都为他以后的中西文学文化的比较与交流打下了坚实基础。吴经熊最初主要是以法学专家的身份出现的。1920年,从东吴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后赴美留

    2013年10期 v.21;No.138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79 ]
  • “优势竞赛论”——一个博弈论的观点

    张俊杰;

    <正>一、引言许渊冲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长期从事中英、中法互译实践,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文,也将一些优秀的法国小说如《红与黑》《约翰·克里斯托夫》等译成中文,对中西文学交流和文化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同时,许渊冲先生也是翻译理论的积极探索者。他根据自己大量的文学翻译实践并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文学翻译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一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译坛激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该理论中"创优似竞赛"的说法,即"优势竞赛论",在中国文学翻译理论界引起了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此起彼伏

    2013年10期 v.21;No.138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6 ]
  •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语言文化信息的增减与重构

    王爱玲;

    <正>一、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文化信息对接的障碍美国人类学家E.T.Hall在《无声的语言》(1959年)一书中指出: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机构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心理等各方面存在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不同的文化特征。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文化信息的衰减、流失甚或冲突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情形下,为了实现交流沟通上的准确流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明确语言文化信息对接的障碍是什么以及应

    2013年10期 v.21;No.138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下载次数:8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25 ]

法学研究

  • 土地征收理论研究综述及启示

    王红建;

    土地征收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通过强制方式剥夺私人土地权益并给予公平补偿的行为。从当前我国土地征收立法现状和征收实践看,制定一部土地征收法迫在眉睫。但理论界关于土地征收的概念、目的、程序和补偿等问题尚未达成共识,不能为立法工作提供较为充分的理论支撑。从征收目的看,如何从细节入手对征收的公共利益进行界定显得至关重要;从程序看,如何在征收的各阶段贯彻正当程序显得十分关键;从补偿看,如何建立市场价值的补偿标准则是实现公平补偿的根本。行政法学界应当担负起土地征收理论研究的重任,为正在进行的土地征收立法提供智力保障。

    2013年10期 v.21;No.138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7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31 ]
  • 社会转型期“二代犯罪”现象的法律解读

    付玉明;杨卫;

    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二代犯罪"现象,存在着复杂多样的社会原因。社会环境的流变、家庭教育的弱化、权力行使的失控以及阶层利益的固化,都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蕴含着不平等的制度基础与犯罪的防控危机。为了控制"二代犯罪"现象,法律应当对权力进行约束与监督,平等配置社会资源,还需创建更加关注个体的家庭微环境。

    2013年10期 v.21;No.138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5 ]
  • 刍议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几个问题

    高锋志;豆忠娟;

    关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犯罪主体的认定问题,应结合立法目的、惩治重点,从实质的角度准确理解、分别把握。关于利用影响力受贿与共同受贿共犯的区别问题,应以国家工作人员有无对贿赂的认识,以及与行贿人之间的具体意思联络内容,结合司法解释中关于"特定关系人"收受贿赂的规定分别把握。关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对合行为,应以行为人主观行贿意思的具体内容为标准,结合客观实际情况,区别认定为无罪或行贿罪(未遂)。

    2013年10期 v.21;No.138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90 ]
  • 美国“全国犯罪被害调查”项目的价值及其启示

    蔡雅奇;

    美国"全国犯罪被害调查"项目的前身是始于1972年的"全国犯罪调查",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弥补《统一犯罪报告》中只有官方犯罪统计数据的缺陷。经过40余年的发展完善,"全国犯罪被害调查"已成为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了解该国犯罪现状、特征、发生频率及变化趋势的可靠数据来源,也为犯罪学特别是被害人学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基本素材。该项目对我国开展犯罪统计和被害调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2013年10期 v.21;No.138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93 ]
  • 论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价值、困境与制度完善

    秦勤;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在民事审判监督实践过程中摸索出来并为实践验证了的行之有效的检察监督方式。历经10年的探索和发展,它以其具有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高司法效率的现实价值而为实务界普遍接受。然而法律地位的不明确,适用范围、程序、效力规范的不完善,影响了再审检察建议效能的发挥。应积极推动立法改革,在立法上确立并完善民事再审检察建议。

    2013年10期 v.21;No.138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287 ]

政治学研究

  • 考选公平:我国公考制度科学化的路径选择

    王文成;

    考选公平从根本上讲是社会政冶问题,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直接体现。我国的公务员考试目前在招录条件设置、考试内容设计、面试运作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试的公平性。要实现公务员考试制度的科学化,应在健全《公务员法》配套性法规、科学设置报考资格条件、强化面试管理、完善监督制度等方面做出努力,以最终实现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科学化、公平性,提高干部选拔考试制度的公信力。

    2013年10期 v.21;No.138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05 ]
  • 论公共协商、国际制度与全球治理

    甘锋;

    民主参与赤字导致了全球治理合法性和有效性不足,使其面临着现实困境。公共协商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公众理性,在理性上达成共识,寻求最大限度满足所有公民愿望的政策。在国际政治中,国际制度安排的过程就是公共协商。因此,基于公正和理性原则,通过参与和对话机制解决国际制度安排中的民主赤字,协商民主为解决全球治理面临的困境提供了充分的实践空间。

    2013年10期 v.21;No.138 39-4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8 ]

伦理学研究

  • 人类生态伦理演进中的三种文化范式之界定与转换

    王瑜;

    人与自然关系所经历的三个时期孕育了三种文化。鉴于老子和庄子、笛卡尔和牛顿、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的思想在这三个时期分别产生的广泛影响,笔者将这三种文化分别命名为老庄文化、笛卡尔-牛顿文化和利奥波德-罗尔斯顿文化。它们是人类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与自然相处的文化范式。文化范式本身是空洞的概念,没有内在逻辑。人与自然相处时之所以产生了逻辑内容,是因为我们赋予这些相处方式以不同的逻辑意义。研究这三种不同的文化范式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探寻人类与自然关系发展的规律,指引人类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2013年10期 v.21;No.138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13 ]
  • 基于需要—人格范式的留守儿童道德问题研究

    蒋桂芳;

    家对于儿童意味着一切,任何一个儿童都希望自己的家是温暖的,充满阳光的、和谐的以及具有融洽气氛的幸福港湾,希望自己在家里有安全感、认同感、幸福感。因此,儿童对家庭的需要和依恋是非常强烈的。失去了家,对儿童意味着失去了一切。留守使儿童心理上会产生"被遗弃"的挫败感,从而使其人际交往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进而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性格,难以与人相处,因而容易产生心理异常特别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留守儿童的问题应由政府出面,纳入政府决策进行弥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政府大家庭的温暖和小家庭的关爱,才能真正使留守儿童远离由于需要的匮乏产生的各种不良影响和伤害。

    2013年10期 v.21;No.138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13 ]

教育学研究

  •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路径研究

    王德华;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现代民生公共服务的基本诉求,然而,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来说,要在短期内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任务比较艰巨。为了有效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可以建立区域城乡教育发展协同体,各界共同携手,以提升区域基础教育软实力为突破口,在教育硬实力条件不足的情况下,首先提升区域基础教育的软实力,为最终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3年10期 v.21;No.138 61-6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21 ]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中有效推进的逻辑理路

    齐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是由推进主体的推进过程、教育主体的施教过程以及受众主体的内化过程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有效推进,就需要这三个过程三管齐下、通力合作,有效促进主体作用的有效性发挥。

    2013年10期 v.21;No.138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7 ]

传播学研究

  • 高校学报编辑的伦理困境与道德责任

    杨红梅;

    在社会转型条件下,高校学报编辑具有多重的社会角色。作为知识分子,高校学报编辑是知识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作为知识分子的言说者,高校学报编辑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分子的代言人;作为文化产品的经营者,高校学报编辑担负着推动文化创新与精神传承的责任。市场经济条件下多重的社会角色也导致了编辑的伦理困境,进而引发高校学报编辑的道德失范。因此,推动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化进程,加强高校学报编辑的伦理建构,塑造学报编辑的道德责任,是化解高校学报编辑的伦理困境,推动学术知识的传播与学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013年10期 v.21;No.138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58 ]
  • 学术生态建设背景下学术期刊功能及编辑责任思考

    李桃;

    学术生态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学术生态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学术生态的均衡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现实社会中的学术生态环境却经常出现"失范"与"变异"。在"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大背景下反思当代学术期刊在学术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学术期刊的层面,应该首先把握与跟踪学术的前瞻性,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术生态净化建设,构建规范化编辑出版机制,建立起稿件检测及网上公示系统,推进期刊发展与学术生态发展的良性互动。从编辑的层面,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编辑自身职业素养和法律意识,当好学术环境"净化"的"守护者",进而构建"受众—媒介—社会"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学术可持续发展模式。

    2013年10期 v.21;No.138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41 ]
  • 论网络背景下报纸的突围

    管淑娟;

    网络媒体的出现不仅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改变着媒体的发展格局,网络媒体给传统纸质媒体特别是报纸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报纸由于其阅读效果、受众的阅读习惯、收藏及阅读的便利性等原因,仍然有很多可以充分发掘的潜力。报纸要取得好的发展,就必须从把网络纳入报纸的消息源范围之内、着重对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充当网络的"信息展台"、把网络整合进报纸,在发行上进行创新等方面,重塑报纸的辉煌。

    2013年10期 v.21;No.138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7 ]

文学研究

  • 20世纪40年代抗战历史剧的文化救国策略

    刘海洲;

    20世纪40年代,由于国民党实施了政治和文化高压政策,广大剧作家只好取材于与当时抗战形势相似的历史,历史剧创作由此勃兴。广大剧作家通过描写历史上志士仁人的英勇壮举,表现了他们的崇高品质和悲剧精神,并把此传递给当时的民众,达到了讽刺现实和教育民众的双重目的。广大剧作家运用现代传媒这一中介,充分调动作家、评论家和观众的积极性,使其实现良性互动,把戏剧的宣传与鼓动作用发挥到最佳状态,实现了文化救国的目的。

    2013年10期 v.21;No.138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32 ]
  • 希腊神话中道德文明的演变探寻

    穆春玲;

    希腊神话作为西方文明的源泉和宝贵遗产,折射了一个民族的道德观。它展现了从创世神话时期的道德缺失阶段,到新神谱形成初期道德文明的萌芽阶段,再到英雄传说时期道德文明的形成阶段的道德文明发展的过程。希腊神话折射出希腊人的道德定位。同时,在希腊神话中,道德因素也从未停止过与非道德因素的抗衡。以道德文明为视角解读希腊神话可以更好地了解希腊道德文明的形成过程。

    2013年10期 v.21;No.138 96-98+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1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6 ]

论文摘登

  • 内聚焦模式在文本中的体现——以《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为例

    尚宏;

    <正>一《红楼梦》中贾宝玉佩戴的通灵玉是有意识、能思想的,它在十分留意地观察着周围的事物,包括观察拥有它的那个人——贾宝玉;它的职能就是把一切记录下来,写成《石头记》。它像第一人称中的"我"一样,时时向读者表明它是事件的经历者,一切都系"追踪蹑迹"所得,并非任意编造[1]。作者在描写大观园中发生的种种故事时,还是尽量让宝玉沾一点边,以便使这部石头见闻录显得比较现实,这便是很好的佐证。读了海明威的《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以下简称《幸福生活》)后,笔者脑中产生了类似的感觉。当然,猎人威尔逊没有通灵玉,但他始终活跃在小说的任何情节中,是小说的圆心,以他画圆,小说便完整了,他是麦康伯短促幸福生活的最直接的见证人。小说看是第三人称,却更类似第一人称,

    2013年10期 v.21;No.138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7 ]
  • 从美国大陪审团制度探究我国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完善

    王劲晓;

    <正>"每一种文化,由其结构和深刻信念所决定,都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社会共同体应在何种程度上并以何种方式参与法律过程。"①人民监督员制度从2003年开始试行已经10年了,这一制度不仅是检察机关制度的创新,更推动了我国司法公开化的进程。但在司法体系的大语境下,人民监督员制度如何真正发挥作用,仍需深入研究和完善,正确揭示人民监督员制度所面临的困境,科学分析并理性提出完善合理的方案便显得尤为必要。一、人民监督员制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一)监督力度不足一是制定主体内部化。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设立目的是为了增强外部监督,而目前人民监督员的产生、监督、管理等均是

    2013年10期 v.21;No.138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5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40 ]

  • 《河南社会科学》加入有关数据库的声明

    <正>为实现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网络化,拓宽作者学术交流渠道,扩大刊载文章的阅读面和影响力,《河南社会科学》已加入下列网络数据库。被本刊录用发表的文章,将由本刊统一纳入下列数据库。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一并包含在我刊支付的稿酬中,不再另付。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下列数据库,请来稿时声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欢迎广大读者上网查询检索本刊内容。

    2013年10期 v.21;No.13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5 ]
  • 稿约

    <正>《河南社会科学》是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于1993年10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为CN41-1213/C,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7-905X。《河南社会科学》现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

    2013年10期 v.21;No.138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
  • 下载本期数据